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双新”改革杭州经验获全国关注

  去年9月,新一轮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启动。这一次课改着重体现在两个新:新课程、新教材(简称“双新”)。

  杭州是浙江普通高中“双新”探索的实践先锋。去年,杭州市被教育部认定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杭州高级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三所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校。

  昨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教学展示活动在杭州举行,活动由省教育厅教研室、杭州市教育局主办,15所学校(校区)分别展示一个学科,通过网络直播向全国展示“双新”在杭州的教育教学新实践。

  学校样本——

  吃透新教材、重构课程体系 让课改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说出了他对“双新”改革的理解。去年,浙大附中被认定为“双新”国家级示范校,为把改革落实落细,这一年来下足了工夫。

  “我们刚拿到新教材,马上开展教研组集体研讨,分析新旧教材在教学上的区别,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等,以更好把握好‘双新’精髓。”申屠永庆说,新课改重要的是带来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革新。他举了个例子,像历史课,过去的教材多以历史时间轴来开展教学,运用新教材后,老师会选取两个不同年代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解读异同点,这样的历史就“学活了”。

  除了对新教材吃透,也需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构。当前,浙大附中把课程分成了三类:基础性课程满足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满足学生进入高校发展的专业基础需要,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特长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让不同学生能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吃饱吃好”。

  “重构课程体系,也是为了给学生更多选择,为其生涯规划提供借鉴。”申屠永庆介绍,高一时,学校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填一份有关学科兴趣能力的调查问卷,做完后系统会分析得出该学生的学科优势,让学生对自己有更清晰认识。同时,学校还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自己拟选的科目,未来高考填志愿可选哪些专业,哪些高校的专业在国内领先等,为未来的“7选3”选课提供参考。

  当下教育圈“育分”现象屡见不鲜,浙大附中始终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学校建立百余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并纳入自然科学、国学人文、体育健康、艺术智造、国际经济等“五大学院”,实行学院制管理。同时为学生打造了学科教室、人工智能创新实验中心、3D打印教室和植物组培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等,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双新”背景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场所。

  市域经验——

  市域向区域及学校层层推进 多举措将“双新”理念深入教师内心

  当天,15所学校(校区)分别展示一个学科。“当天的展示课,也反映出杭州在各学科领域的教改新范式及重点研究方向。”一位省教研室相关负责人点评说。

  比如英语开展以听促说的教学模式研究;历史进行了整体性教学设计研究;思想政治提出了“议题式活动教学”新范式;生物进行指向科学探究素养的高中生物整体教学研究与实践;化学开展化学必修课程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匹配性研究;信息学进行了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研究等。

  这些新范式的涌现,也源于这一年来杭州积极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的建设。首先就是在顶层设计方面做好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一年来,杭州市成立了“双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双新”示范区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双新”学科研究小组,分头负责日常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研究各职能组的工作机制、管理办法,探索区域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有效工作机制。从而把“双新”工作布局从市域层面向区域以及学校层面,层层推进。

  为更好引领广大教师深入领会“双新”理念。一年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市级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活动40余次,培训教师8000余人次,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科专题教研活动50余次,及时发现、探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组织普通高中“双新”实施全员网络研修,全市一万余名普通高中教师共研修学习70余万学时,人均约70学时。

  此外,市教育局还在课程建设优化、学校管理提效、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深入研究、改革评价创新、加大示范帮扶等方面加大力度。

  “在‘双新’引导下,杭州市普通高中各学科深入研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未来将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办学方向,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陈萍说。(记者 王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54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