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民生

《竺可桢日记》全部手稿昨日赠与浙大

 QQ截图20170522085635.jpg

  浙大校训“求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昨天是浙江大学120岁生日,老校长竺可桢之子竺安先生代表所有亲属向浙大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竺可桢日记》全部手稿。

  捐赠仪式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纳米楼内隆重举行。竺可桢老校长的近40位亲属出席会议,共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浙大常务副校长任少波代表学校接受了竺安先生的捐赠,并向他颁发了捐赠证书。

  《竺可桢日记》找到最好归宿

  竺可桢1936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他倡立“求是”校训,并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56册《竺可桢日记》整齐地摆放在会场舞台的长桌上,共计900万字,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至竺可桢老校长1974年去世之日。它们大小、厚薄、新旧都不一样,但都记载了竺校长毕生奋斗的历程,是竺校长留下的一份极其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遗产,被史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名人日记之一”。

  竺安先生表示,他与浙大有着深厚的渊源,不仅有父亲竺可桢的关系,他自己也是浙大校友。把《竺可桢日记》的手稿捐赠给浙大,正是为这批珍贵史料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2000年开始,为了整理《竺可桢全集》,这些日记被保存在中科院。

  13年后,整理工作结束,为这批史料寻找归宿时,竺安便自然地想到了浙江大学。赠送给浙江大学,既能发挥它巨大的文化价值,又能得到很好的保存。

  日记的价值完全在于真实

  2014年出版的《竺可桢全集》几乎刊登了日记上全部内容。

  竺安说,当时出版的要求就是要“求真、求全”。如果有错误,也不用隐去。

  “很多传记总是会将这个人的错误删除或者模糊带过,这是不符合求是精神的。”他说,“我父亲在日记里面,曾经表示过,日记的价值完全在于真实,如果不真实,那就一点价值也没有。”

  《竺可桢日记》让竺校长的后人有了与他再一次“对话”的机会。

  竺可桢之女竺宁女士,分享了日记里的一个故事——

  1938年,我的二哥患病,因为医疗条件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去世。

  半个多月后,我母亲也去世了。这件事对我们家的打击非常大。

  那时候,父亲忙于浙大西迁的工作,从教室到宿舍全由他考察,于是只能匆匆安葬了我二哥和母亲。

  没过多久,我们就迁往桂林了。

 

  父亲的难过从未与外人讲过。只是在日记里我们发现,有一次他一个人在深夜号啕痛哭。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4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