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文化

浙昆“代字辈”进入复试 三代昆曲前辈亲自选苗子

  汪世瑜(左)和程伟兵(右)正在对考生面试。本报记者吴煌摄

  浙江在线06月03日讯 六一,大家都在欢度儿童节,浙江昆剧团排练厅里却气氛紧张。

  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捏着“杜丽娘”的折扇,兰花指轻翘;男孩呢,早早换上了紧身衣,准备等下试几个大翻,或者清清嗓子,来一段婺剧。

  他们或许还不知道,眼前,浙昆世、盛、秀三代昆曲前辈,一字排开,亲自坐镇,这是只有演唱会才出现的强大阵容啊。

  经过近两个月的海选、初试、淘汰,这两天,浙江昆剧团新一辈传承人——“代字辈”招生进入了复试阶段。

  近150个孩子,从3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最终选出的50名,将接受六年专业教学,学费全免。

  这回,“柳梦梅”汪世瑜、“杜丽娘”王奉梅、“娄阿鼠”王世瑶等艺术家,主动要求当考官,就是为了能亲自挑挑接班人。

  相比初试时,流行歌曲、街舞、太空舞步,各种流行元素纷至沓来,复试的孩子们,明显具备戏曲功底,人人都有一把刷子。记者碰到好几个孩子,已经是少儿戏曲“小梅花奖”的得主了。

  这厢,一个12岁的女孩,学了6年闺门旦,一把折扇,一合一开,眼波流转,一段《游园惊梦》,演得细腻婉转。

  那厢,一个来自江苏昆山的女孩,蹦蹦跳跳跑上场,一张口,地道的苏州话说得软糯酥心,“她可以演小花旦,春香太合适她了!”“秀字辈”张志红眼睛一亮,迫不及待要为她分行当。

  一连看了四个女孩表演《牡丹亭》,记者感觉都像模像样,但一旁的王奉梅,给出了专业意见,“闺门旦的脸型最重要,越剧的旦角要瓜子脸,昆剧就得是鹅蛋脸。”

  这般讲究,有什么根据?“因为越剧不用贴片,昆剧闺门旦要贴片,脸型更秀长一点。”

  至于唱,王奉梅觉得并不重要。

  “我当年连昆曲是什么都不知道,才艺考试时,只好硬着头皮唱《敖包相会》。”她笑着说,54年前,自己站在嘉兴的考场上,完全不知所措,“传字辈”老师姚传芗,却一眼相中了什么都不懂的她,“她让我表演一段小品,题目是如果我被录取了,是什么心情。我兴高采烈地演了一段。所以说,会不会唱倒是其次,重要的是灵气,这是能看出来的。”

  汪世瑜这次主动要求来当考官,要知道,1978年,浙昆第二次招生时,林为林、张志红、邢金沙这些如今昆剧舞台上的顶梁柱,都是在当年的考试里,被他慧眼相中的。

  “现在这个时代,不比我们以前,电视电影电脑,娱乐项目很多,能有这么多孩子愿意学昆曲,已经不容易了。”汪世瑜说。

  又一次当考官,这位“巾生魁首”对眉清目秀的男孩子,格外留心,“要找一个好巾生是不容易的。”巾生,也就是柳梦梅、潘必正这样的风流书生。柳梦梅范儿,该有哪些条件?

  正好,一个高瘦、说话腼腆的男孩上场了,汪世瑜细细分析了起来,“喏,五官端正,很多孩子都是有的,但巾生,要求更高,一定要靓,眉目清秀,嘴唇呢,还要有棱角。柳梦梅,就是要选古典美少年。”

  他看了一上午,还没看到中意的,“不会唱,以后还可以教,可五官,是必须斤斤计较的,不然以后不好改造,这就是巾生演员难出的原因。”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328
收藏
分享